
当基督徒的行为违背圣经
一、开篇
信仰的真谛不在言辞的狂热,而在行为的见证。
最初我并不打算讨论宗教话题,直到我遇到了一些行为极端的基督徒,他们甚至以基督教(包括所有派系)为名,公开他人隐私、进行网络人肉搜索,并骚扰他人。这些行为明显违背了圣经的教导(马太福音7:12:“所以,无论何事,你们愿意人怎样待你们,你们也要怎样待人”)。
当然,我也遇到过许多值得尊敬的基督徒。他们努力践行信仰,在我情绪低落时给予我鼓励和安慰。我很愿意与他们交流,我也曾阅读圣经,甚至将其中关于谦卑与仁爱的经文放在我的博客首页,我认为这些价值观值得学习。
二、遇到的两种基督徒
1. 我遇到的极端基督徒
公共场合强行传教是一个常见问题。在客车、火车等公共场所,有些基督徒不顾他人感受强行传教,若对方不接受,便会持续骚扰,完全不尊重他人的信仰自由。这种行为明显违背了《彼得前书》3章15节的教导:“只要心里尊主基督为圣,有人问你们心中盼望的缘由,就要常作准备,以温柔、敬畏的心回答各人。”
宗教优越感问题也十分突出。部分基督徒自视为“神的选民”而感觉高人一等,甚至批评其他基督徒“信仰不纯”。这种态度违背了《路加福音》12章48节的教导:“因为多给谁,就向谁多取;多托谁,就向谁多要。”
攻击其他宗教与批评者的现象也时有发生。有些基督徒认为自己的教派完美无瑕,却忽视了基督教内部近几年频发的性丑闻,甚至有些案件涉及未成年人并与牧者有关。对此,《马太福音》7章3-5节提出了恰如其分的提醒:“为什么看见你弟兄眼中有刺,却不想自己眼中有梁木呢?”
极端护教行为同样令人不安。部分基督徒认为基督教不容任何批评,完全封闭起来。然而《箴言》27章5节指出:“当面的责备,强如背地的爱情。”健康的批评远比虚假的赞美更有价值。
2. 我遇到的虔诚信徒
相比之下,那些谦卑仁爱的基督徒给了我完全不同的感受。他们为社会的苦难祈祷,用闲钱捐赠慈善机构,行善积德,甚至经常反思自己的错误。《雅各书》2章17节明确指出:“信心若没有行为就是死的。”这些基督徒真正活出了信仰,而不是空谈教义。
他们尊重自由意志,在行善后也会分享基督教信仰,但从不强求他人接受。即使帮助了对方而对方没有信仰基督教,他们依然会提供帮助,并为其和家人祈祷平安。《加拉太书》5章13节提醒信徒:“弟兄们,你们蒙召是要得自由,只是不可将你们的自由当作放纵情欲的机会,总要用爱心互相服侍。”
这些基督徒也尊重不同宗教,与其他信仰背景的人友好沟通,讨论仁爱、谦卑等共融话题,一起交流各自的信仰心得。《罗马书》12章18节说:“若是能行,总要尽力与众人和睦。”这体现了宗教间对话的真谛。
他们也有适当的护教态度,能分辨批评、讽刺和恶意诋毁之间的区别。他们甚至能够坦诚承认教会历史上犯过的错误,这种态度反而更令人尊重。《彼得前书》3章15节的后半部分也提醒:“存着无亏的良心,叫你们在何事上被毁谤,就在何事上叫那诬赖你们在基督里有好品行的人自觉羞愧。”
三、基督徒分享的教堂影像与信仰体验
一些与我交好的基督徒朋友曾分享他们拍摄的教堂照片,这些影像不仅展现了教堂的建筑之美,也反映了他们内心的信仰世界。
四、对基督教的整体看法
我并不歧视基督教,甚至很欣赏与那些不极端的基督徒交流,因为他们实践了自己的信仰。我反感的是那些极端分子,甚至利用基督教为自己的错误辩护(律法主义)。
《马太福音》23章23节对此有严厉批评:“你们这假冒为善的文士和法利赛人有祸了!因为你们将薄荷、茴香、芹菜献上十分之一,那律法上更重的事,就是公义、怜悯、信实,反倒不行了。”
正如开篇提到的,我遇到了很多优秀的基督徒。与他们探讨基督在历史上的影响以及基督为何能被如此多人追随,让我认识到他必定有过人的品德。抛开神学部分,单纯与基督徒交流基督的教导,让我感到十分舒适和受益,我甚至愿意称基督为一位值得尊敬的前辈。
《哥林多前书》13章对爱的诠释或许能解释这些优秀基督徒的见证:“爱是恒久忍耐,又有恩慈;爱是不嫉妒,爱是不自夸,不张狂……爱是永不止息。”
五、最后
基督教作为一种信仰体系,蕴含着丰富的智慧和价值。然而,任何信仰都可能被不同的人以不同的方式理解和实践。我遇到的两种基督徒展示了信仰可以如何被活出来——既可以成为令人感动的见证,也可能成为令人不安的狂热。
《弥迦书》6章8节总结得恰到好处:“世人哪,雅威已指示你何为善,他向你所要的是什么呢?只要你行公义,好怜悯,存谦卑的心,与你的神同行。”
或许,信仰的真谛不在于我们说了什么,而在于我们如何生活,如何对待他人,尤其是那些与我们不同的人。